首页  专利技术  服装,鞋;帽,珠宝,饰品制造的工具及其制品制作技术

一种高跟鞋鞋垫的制作方法

2025-08-22 10:01:46 330次浏览
一种高跟鞋鞋垫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跟鞋鞋垫,所述鞋垫本体位于前脚掌接触位置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由缓震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凸块为圆弧形凸块,为中间厚边缘薄,底部圆弧过渡结构;第一凸块的中间厚度为3~12mm、压缩变形率小于百分之十以及硬度为20~25度。圆弧形凸块能均匀泻力使得前脚掌在着力部内各个点柔软度相同,缓震材料的第一凸块有效降低走路地面撞击对关节软骨损伤,让脚掌更舒适走路不累;根据不同跟差调整第一凸块厚度和形状,在满足缓震需求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节省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高跟鞋鞋垫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跟鞋组件,尤其是带缓震功能的高跟鞋鞋垫。
【背景技术】
[0002] 高跟鞋已经成为女性必备的鞋子种类之一,而且女性钟爱高跟鞋,穿着高跟鞋时, 身体会因为脚跟提高,人的身体会自然前倾,为保持平衡必须挺胸抬头才能达到平衡的目 的,因此腹部和臀部随之收紧挺高,从而令步伐体态更加优美;后跟的存在可以增加身高, 拉长腿的比例,使身材更加修长,因此可以搭配很多不同类型的服装。
[0003] 但是美丽的背后,是要付出健康的代价的。对人体穿着高跟鞋走路时腿部发出行 走的力进行分解,分解成为水平方向的水平分力和垂直方向的竖向分力,竖向分力远远大 于水平分力。水平分力通过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使人向前走;竖向分力最终影响足部落地 的瞬间速度,且根据公式F = mV(其中F为冲量、m为质量、V为瞬间速度)和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可计算出脚在行走过程中的地面对脚的冲击力,冲击力会通过脚传递给人身体的各个 部位,冲击力主要被人体内的关节软骨所吸收,即人体内的关节软骨承担了吸震功能,穿着 高跟鞋走路过多会严重增加对关节软骨的伤害。
[0004] 人的脚掌分为前脚掌、脚底外侧、脚后跟和足弓,涌泉穴位于脚掌卷足时前脚掌凹 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脚趾趾缝头端与脚后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在涌泉穴 往前推一定范围内为穿高跟鞋的着力部。
[0005] 在穿高跟鞋站立的时候,身体60%重量需要前脚掌支撑,尤其是8厘米长后跟的高 跟鞋,人体重量几乎全部都靠前脚掌支撑;在穿着高跟鞋走路的时候,脚部的受力发力位置 改变,由脚后跟泻力和前脚掌发力变成前脚掌既泻力又发力,脚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地面反 作用力将脚向下方向的分力变成向上方向的分力,前脚掌将承受双倍的压强,因此前脚掌 容易发酸发痛。
[0006] 现在市场上高跟鞋追求后跟高度,因此在鞋子前脚掌部位鞋垫与大底之间设置 有水台将前脚掌也相应垫高一些前脚掌以降低脚掌的倾斜度,这类型的高跟鞋制作工艺上 一般将鞋面掹在水台底部,再将大底贴合在水台下方,即大底与水台粘合夹紧鞋面的边缘, 从外观上只能看到鞋面和大底看不见水台(即防水台内置),同时该结构也更为稳定不至于 水台轻易脱落。但是水台的设置也增加了鞋体的重量,在走路过程中也会增加地面冲击力。 现有的缓震方案是在水台上面铺上鞋垫,再在鞋垫上放置软胶,高跟鞋制作鞋内空间原本 就是贴合脚型制作,放置软胶会减少鞋内空间,因此存在使用限制;而且软胶滑动或压缩变 形,高跟鞋走路比较难掌握平衡,软胶滑动使人更加难以掌握平衡。
[0007] 综上所述,穿着高跟鞋走路会造成的人体伤害为前脚掌接触地面产生的直接撞 击,撞击会带来脚掌疼痛,以及冲击力传导到人关节处对关节软骨增加负担,关节软骨容易 损伤,现有技术的缓震效果不高而且具有缺陷。
[0008] 因此亟需一种新型的高跟鞋鞋垫,作为制作高跟鞋的组件之一,能合理设置缓震 结构但又不会额外增加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设有凹槽的防水台搭配使用的能降低走路地 面对关节软骨撞击伤害的高跟鞋鞋垫。
[0010]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
[0011] 一种高跟鞋鞋垫,包括鞋垫本体,所述鞋垫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 块设于前脚掌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凸块由缓震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凸块的中间厚度为3~ 12mm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为圆弧形凸块,即所述第一凸块中间厚边缘薄,所述第 一凸块的底部圆弧过渡。
[0012]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部为平面,所述第一凸块的侧部为弧面,即第一凸块为 平面偏心圆弧凸块,所述平面偏心圆弧凸块中间为平面,平面的周围厚度圆弧过渡逐渐减 小。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块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前方5~~25mm的位置。
[0014] 进一步的,所述鞋垫为缓震材料制成,且与所述第一凸块一体成型。
[0015] 进一步的,所述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分之十。
[0016] 进一步的,所述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分之五。
[0017]进一步的,所述缓震材料的硬度为20~25度。
[0018] 优选的,所述鞋垫的上表面在脚掌足弓位置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的上部 圆弧过渡,所述第二凸块结构与脚掌足弓凹陷部位相配合。
[0019]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 1、在鞋垫本体下方设置第一凸块,通过第一凸块进行缓震,减少走路对关节软骨 的撞击伤害和减轻前脚掌刺痛,第一凸块设置在鞋垫本体的底部,不会占用鞋内空间。 [0021] 2、圆弧形的第一凸块能将受力均匀分散,使得脚掌感觉各个方向柔软度相同。
[0022] 3、调整第一凸块厚度和形状,根据不同跟差对应调整缓震材料厚度可以最大程度 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 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是人体脚掌示意图;
[0025]图2是鞋垫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鞋垫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优选实施例鞋垫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8] 其中各部件如下:100、脚掌;110、前脚掌;120、脚底外侧;130、脚后跟;140、足弓; 150、涌泉穴;160、着力部;4、鞋垫;41、第一凸块;42、第二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 如图1所示,人的脚掌100分为前脚掌110、脚底外侧120、脚后跟130和足弓140,涌 泉穴150位于脚掌100卷足时前脚掌110凹陷处,约当足底第二、第三脚趾趾缝头端与脚后跟 130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在涌泉穴150往前到跖趾线范围内为穿高跟鞋的着力部 160,穿平底鞋时主要是前脚掌110和脚底外侧120对地面施加翻转力以达到调整平衡的作 用,穿着高跟鞋后脚底外侧120悬空,因此不易调整平衡。
[0031]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1:
[0032]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高跟鞋鞋垫,其包括鞋垫本体4,所述鞋 垫本体4位于前脚掌110接触位置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41,所述第一凸块41为缓震材料制 成;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为3~12mm设置。第一凸块41可以与高跟鞋组件之一的一种 带凹槽的水台相配合,将第一凸块41与凹槽相结合,使得鞋垫本体4与水台结合更稳定,既 实现缓震效果又不会造成打滑现象。
[0033] 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41为圆弧形凸块,所述圆弧形凸块中间厚边缘薄,底部圆弧 过渡。优选的,所述第一凸块41为平面偏心圆弧凸块,所述平面偏心圆弧凸块中间为平面, 平面的周围厚度圆弧过渡逐渐减小。圆弧形凸块的缓震材料能均匀泻力使得前脚掌110在 着力部内160各个点柔软度相同。
[0034]高跟鞋的跟差为3cm时,由于跟差小,前脚掌110受力并不明显,受力重心接近涌泉 穴150,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置为3mm即可达到基本缓震效果,所述第一凸块41的 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前方5mm处,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百分之十,硬度为25度能 让脚掌100感觉柔软舒适。
[0035]优选的,缓震材料使用聚氨酯弹性材料,更优的,采用微发泡聚氨酯。
[0036]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2:
[0037]本实施例的高跟鞋鞋垫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高跟鞋的跟差为9cm时,由于跟差 较大,前脚掌110受力大,由于脚后跟130翘起几乎脚尖掂地,脚掌100受力重心前移,参照与 女性的脚型,由于女性的鞋码一般在34到40码,因此将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 在涌泉穴15前方25mm处已经接近跖趾线,为撞击直接部位,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 置为3mm,填充的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百分之十,经撞击测试机测得缓震率约为30%;硬 度20度,降低硬度前脚掌110更为舒适。
[0038]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3:
[0039]本实施例的高跟鞋鞋垫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高跟鞋的跟差为9cm时,第一凸块 41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150前方15mm处,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置为 12_,填充的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百分之十,经撞击测试机测得缓震率约为90%,缓震效 果达到优秀。
[0040]优选的,调整缓震材料性能,将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设置在百分之五,能有效控 制缓震材料变形量,避免出现脚掌100逐渐下陷导致鞋内空间过大不合脚。
[0041]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4:
[0042]本实施例的高跟鞋鞋垫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高跟鞋的跟差为6cm时,第一凸块 41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150前方12mm处,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置为 8mm,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百分之十,经撞击测试机测得缓震率约为80%,缓震效果达到 良好。
[0043]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5:
[0044] 本实施例的高跟鞋鞋垫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高跟鞋的跟差为6cm时,第一凸块 41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150前方15mm处,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置为 5mm,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百分之十,经撞击测试机测得缓震率约为60%。
[0045] 高跟鞋鞋垫的实施例6:
[0046] 本实施例的高跟鞋鞋垫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高跟鞋的跟差为3cm时,第一凸块 41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置在涌泉穴150前方5mm处,所述第一凸块41的中间厚度设置为 12mm,经撞击测试机测得缓震率约为95%,发现缓震材料的厚度达到12mm后继续增厚缓震 效果提升不明显。
[0047]
[0048] 根据上表所示,该表为撞击测试机对跟差和厚度进行调整测得的缓震率统计表。 可以看出随着跟差的增加,缓震效果降低;随着缓震材料厚度的增加,缓震效果提升,但是 达到12mm后继续增厚缓震效果提升不明显。随着跟差的增加,前脚掌110与地面直接撞击的 接触点逐渐前移,因此将中间厚度最大点23相应前移以提升脚掌100舒适度。
[0049]优选的,在所述鞋垫本体4的面部在脚掌100足弓140位置,也就是桥位的位置设有 第二凸块42,所述第二凸块42中间厚边缘薄,所述第二凸块42的上部圆弧过渡,其结构与脚 掌100足弓140凹陷部位相配合。其作用是贴合足弓140,让足弓140也能对鞋垫本体4进行接 触调整翻转力进而提升走路平衡性。
[0050] 在制鞋流程,包含如下步骤:
[0051] 1、裁剪缝合鞋面;
[0052] 2、制作中底和水台,所述水台设有凹槽,制作缓震材料的第一凸块41的鞋垫本体 4;
[0053] 3、将中底与水台连接并钉在楦头上;
[0054] 4、把鞋面套在楦头上,将鞋面边沿贴合在中底和水台下方;
[0055] 5、在中底和水台下方贴合大底;
[0056] 6、在鞋后跟位置钉上后跟;
[0057] 7、取出楦头,在中底和水台面上贴合鞋垫本体4,其中第一凸块41与凹槽配合不会 增加鞋内空间。
[0058] 需指出的是硬度的单位为行业通用的ASKER-C测量仪的测量单位;压缩变形率为 压缩变形缩减的体积占原体积的百分比;缓震率为撞击测试机撞击经缓震后数值占未缓震 数值的百分比。
[005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 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 围。
【主权项】
1. 一种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垫本体,所述鞋垫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凸块, 所述第一凸块设于前脚掌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凸块由缓震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凸块的中间厚度为3~12mm〇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为圆弧形凸块。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顶部为平面,侧部 为弧面。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块的中间厚度最大点设 置在涌泉穴前方5~~25mm的位置。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垫由缓震材料制成,且与所 述第一凸块一体成型。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 分之十。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材料的压缩变形率小于百 分之五。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缓震材料的硬度为20~25度。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跟鞋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垫的上表面在脚掌足弓对应 位置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的上部圆弧过渡,所述第二凸块结构与脚掌足弓凹陷部 位相配合。
【文档编号】A43B17/02GK205512674SQ201620022144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发明人】傅新生
【申请人】傅新生
文档序号 : 【 10828615 】

技术研发人员:傅新生
技术所有人:傅新生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傅新生傅新生
线盘及采用该线盘的鞋类绑锁装置的制造方法 保健鞋垫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