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新型拉链头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尤其是涉及一种拉链头。
技术背景[0002]拉链的发明已有很久的历史,它改变了传统两片结合件的开合方式,且由于操 作便捷,安全性高,故大多的成衣、皮包及相关产品的扣合装置,大部分均为拉链所取 代。现有的拉链通常包括有编织带、链齿及拉链头,而拉链头上一般都会设置有拉片, 使得拉动拉链头的时候较为方便。而现有的拉片大多为为条状,整体宽度基本相同,因 此手抓着拉片拉动时,容易出现手滑的现象,使用较为不便。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拉片为圆饼形,且在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的新型拉 链头,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拉动时易滑手使用不便的问题。[000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新型拉 链头,包括拉链头本体和其上设有的象鼻,以及象鼻上设有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端设 有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片为圆饼形,且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拉片设置成 圆饼形,拉动的时候增加了手指与拉片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拉 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手指捏住拉片配合凹槽,拉动拉链头的时候不易滑手,使用较 为方便。[0005]作为优选,所述拉片的上下表面上还设有环形槽,所述的凹槽位于环形槽的内 侧。环形槽的设置使得拉片的表面凹凸不平,拉动的时候有利于增加与手指的摩擦力。[0006]作为优选,所述的凹槽设于拉片的中心处。有利于手指的拿捏,不易滑手。[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环形槽与拉片同轴设置。环形槽与拉片同轴设置,有利于在 拉片上设置较多个数的环形槽,在使用时增加手指与手指的摩擦力的摩擦力。[0008]因此,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结构简单,设计合理;2.拉 片设置成圆饼形,拉动的时候手指与拉片具有更大的摩擦力,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 槽,手指捏住拉片配合凹槽,拉动拉链头的时候不易滑手,使用非常方便。
[0009]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10]附图2是附图1中连接部与拉片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 明。[0012]实施例1 见图1、图2,一种新型拉链头,包括拉链头本体1和其上设有的象鼻2,以及象鼻2上设有的连接部3,连接部3的下端设有拉片4,拉片4为圆饼形,且拉 片4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5。拉片设置成圆饼形,拉动的时候手指与拉片具有更大的摩擦 力,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手指捏住拉片配合凹槽,拉动拉链头的时候不易滑手, 使用非常方便。[0013]在拉片4的上下表面上还设有环形槽6,环形槽6设置有3个,凹槽5位于环形 槽6的内侧。环形槽的设置使得拉片的表面凹凸不平,拉动的时候有利于增加与手指的 摩擦力。[0014]凹槽5设于拉片4的中心处。有利于手指的拿捏,不易滑手。[0015]环形槽6与拉片4同轴设置。有利于在拉片上设置较多个数的环形槽,在使用 时增加手指与手指的摩擦力的摩擦力。[0016]本实用新型可改变为多种方式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改变 不认为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有这样的对所述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修改将包括 在本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拉链头,包括拉链头本体(1)和其上设有的象鼻O),以及象鼻( 上设 有的连接部(3),连接部(3)的下端设有拉片G),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片(4)为圆饼 形,且拉片(4)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链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片(4)的上下表面上还设 有环形槽(6),所述的凹槽(5)位于环形槽(6)的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新型拉链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5)设于拉片 ⑷的中心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拉链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槽(6)与拉片(4)同轴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拉链头。它包括拉链头本体和其上设有的象鼻,以及象鼻上设有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端设有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片为圆饼形,且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拉片设置成圆饼形,拉动的时候增加了手指与拉片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拉片的上下表面设有凹槽,手指捏住拉片配合凹槽,拉动拉链头的时候不易滑手,使用较为方便。
文档编号A44B19/26GK201806043SQ20102055249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30日
发明者郑志华, 郑志恒, 陈国红, 陶加喜, 龚潘贤 申请人:郑志恒
文档序号 :
【 676129 】
技术研发人员:郑志恒,陈国红,龚潘贤,陶加喜,郑志华
技术所有人:郑志恒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郑志恒,陈国红,龚潘贤,陶加喜,郑志华
技术所有人:郑志恒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