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利技术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弹性履带和弹性履带的制造方法

2025-06-10 14:40:02 481次浏览
专利名称:弹性履带和弹性履带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履带式行进装置中的弹性履带,其中所述履带式行进 装置用于土木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或类似机械。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土木工程机械的行进装置的履带式行进装置已为人所知,其 中,通过在前向和后向的其中 一个方向上的各个侧部设置一对驱动链轮 (驱动轮)、在另一方向的各个侧部设置一对惰轮(滚动轮)并且促使环 绕着多个滚子的环形带状弹性履带沿周向循环从而使所述履带式行进装 置行进。
弹性履带包括环形带状履带本体,其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 以及金属芯体,所述沿横向延伸的金属芯体局部嵌置在本体中并且以均匀 间距沿周向布置。由于沿周向作用在弹性履带上的张力较大,因此在弹性 履带中嵌置有沿周向围绕金属芯体的接地侧的抗张体。

履带本体中彼此重叠(搭接),抗张帘线沿弹性履带的周向缠绕一周并且 沿履带的横向布置。
在这样的抗张体中,当行进在驱动链轮和惰轮上时,抗张帘线的内侧 端部的变形比抗张帘线的其它部分的变形要小。这样导致了在抗张帘线的
大的应变。重复的应变会在弹性体的应变部分上形成疲劳,从而造成例如 应变部分皱裂等的损坏,导致弹性体易于从抗张体上脱落。
为了解决该问题,日本未审查专利公报JP-A 2006-315432公开了 一种 消除弹性体皱裂的技术。在该技术中,抗张帘线的位于重叠部分转变成单 一帘线之处的紧挨着重叠部分的外侧帘线的部分朝内弯曲,从而使重叠部 分的外侧帘线具有朝内倾斜的部分,使得抗张帘线的内侧端部紧邻朝内倾 斜的部分。JP-A 2006-315432还>^开了 一种通过在邻近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重叠部分处设置沿相同方向倾斜的弯曲部分来改善弹性履带耐久性 的技术。
如在JP-A 2006-315432中公开的抗张帘线的位于重叠部分转变成单 一帘线之处的紧挨着重叠部分的外侧帘线的部分朝内弯曲的技术具有以 下缺点,即当抗张帘线的端部行进在行ii^置的驱动链轮和惰轮上时,大 的扭曲将会施加到邻近弯曲部分的弹性体上,因此无法充分防止弹性体产 生皱裂。
如在JP-A 2006-315432中7>开的在邻近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重叠 部分上设置沿相同方向倾斜的弯曲部分的技术具有以下缺点,即由于抗张
,重叠,因
的弹性体的应变无法减小。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传统缺点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度耐用的 具有抗张体的弹性履带,所述抗张体具有其两个端部在履带本体中彼此重 叠从而沿周向环绕着履带的抗张帘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其包括采用环状
带形式的弹性体;嵌置在履带本体中的多个金属芯体,每个金属芯体包括 朝向履带本体的侧端延伸的翼部并且沿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
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履带本体的横向布置、环绕着翼部的 外周侧并且嵌置在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邻近 部分彼此重叠。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翼部的外周侧。每 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的 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邻近部分朝向内周侧端部增大或者 大于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p位之间的距离。
每个抗张帘线例如包括第一阶梯部,其邻近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 设置使得内周侧端部布置成与相对侧相比更加靠近内周侧;以及第二阶梯 部,其邻^始点设置,使得从重叠的起始点或从紧挨着起始点的部分到 抗张帘线的外周侧端部的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的重叠的部分布置成与 挨着起始点的部分相比更加靠近外周侧。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其包括采用环状 带形式的弹性体;多个凸耳,其沿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 履带本体的外表面朝外突出;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履带本
体的横向布置并且嵌置在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 的邻近部分彼此重叠。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凸耳的其中之一 的内周侧。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弯曲,使得临近部分与 重叠于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的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邻 近部分朝向内周侧端部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其包括釆用环状
带形式的弹性体;嵌置在履带本体中的多个金属芯体,每个金属芯体包括
朝向履带本体的侧端延伸的翼部并且沿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
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履带本体的横向布置、环绕着翼部的
外周侧并且嵌置在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邻近
部分彼此重叠。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个翼部的外周侧。
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
的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邻近部分朝向内周侧端部增大或
者大于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之间的距离。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 侧端部与位于内周侧端部处的其中一个翼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抗张帘线的
内周侧部分与位于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处的其它翼部之间的 距离。
弹性履带包括沿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履带本体的 外表面朝外突出的多个凸耳。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凸耳的其 中之一的内周侧。
优选地,具有至少一组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履带本体的横 向以大致均匀的间距进行布置,并且所述抗张帘线组的全部内周侧端部布 置在凸耳的其中之一的内周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 一种制造弹性履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
且在包裹步骤之后,4吏每个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重叠在其内周侧部分的 上方,并且对未硫化的橡胶片进行硫化。
如文中所用的每个抗张帘线的"端部的邻近部分"指的是始于端部测量的相对于抗张帘线的整个长度极其短的部分。根据本发明,从端部进行
测量时,所述邻近部分处于以下距离的范围之内,即金属芯体(的中央 部分)之间的沿周向(安装在履带式行进装置上的弹性履带的移动方向) 的距离、凸耳(的中央部分)之间的周向距离、或者前述周向距离中的较 大者。
因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度耐用的具有抗张体的弹性履带,所述抗 张体具有其两个端部在履带本体中彼此重叠从而沿周向环绕着履带的抗
张帘线。


图l是根据本发明的弹性履带附装其上的履带式行进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弹性履带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意性正视截^图。, —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图9是弯曲部分的曲率设定成较小的弹性履带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示意性正视截面图。 图ll是示出制造弹性履带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弹性履带1附装其上的履带式行进装置2的正视 图。图2是弹性履带1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 A-A截取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5 是沿着图3中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
在图2至4中,履带本体3没有以阴影线形式示出。
参照图l,履带式行进装置2构造成包括驱动链轮(驱动轮)4,其 :没置在行进方向上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的其中一个部分上的相应两侧; 惰轮(滚动轮)5,其设置在另一部分的相应两侧;多个滚子6,其设置在 两侧;以及弹性履带l,其环绕着位于两侧的驱动^^4等。
在下文中,将弹性履带1环绕着驱动链轮4、惰轮5等时的弹性履带 1的内周侧称为"内周侧",而将其外侧(接地表面侧)称为"外周侧"。 此外,在下文中,将履带式行进装置2行进时的弹性履带1的移动方向称 为"周向",并且将垂直且水平于周向的方向称为"横向"。
每个驱动链轮4包括位于其外周上的多个齿7并且通过布置于履带式 行进装置2中的动力单元进行旋转运动。每个驱动链轮4设计成使齿7与 弹性履带1的下文将描述的^孔8 M,以使弹性履带1沿履带1的周 向循环移动,由此使履带式行进装置2行进。
每个惰轮5不耦联到动力单元或类似单元且自由旋转,并且弹性履带 1环绕着惰轮5往回折叠,由此使得弹性履带1能够沿周向循环移动。
多个滚子6沿装置2的纵向并排地布置在履带行进装置2的下部部分。 每个滚子6自由旋转,并且滚子6距离履带式行进装置2的行进表面的高 度由支撑在滚子6下面的弹性履带1限定。
参照图2至5,弹性履带1构造成包括履带本体3、金属芯体9、凸耳 lO和抗张体ll。
履带本体3作为以环状形式形成的弹性履带1的基部。履带本体3包 括多个接合孔8,所述接合孔8从履带本体3的内表面12贯通到其外表面 (接地侧表面)13,并且在履带本体3的整个圆周上将所述接合孔8以等 距的方式布置于履带本体13的横向中央处。
金属芯体9由例如金属的^t材料制成。每个金属芯体9布置在两个
10相邻的#孔8之间并使金属芯体9的纵向垂直于履带本体3的周向,并 且金属芯体9的一部分嵌置在履带本体3中。每个金属芯体9构造成包括 中央部分14,其占据履带本体3的在履带本体3的横向(下文常筒称为"横 向")上的中央部位;翼部15,所述翼部15分别从中央部分4的两侧沿 横向朝着履带本体3的侧端延伸; 一对芯体突出部16,其从履带本体3的 内表面12的中央部分14朝外突出并且沿横向并排布置。
芯体突出部16与驱动链轮4、惰轮5和滚子6接合,由此防止在行进 过程中弹性履带1与驱动链轮4、惰轮5和滚子6脱开。
从沿周向与金属芯体9重叠的位置朝外突出的凸耳10以等距的方式 设置在履带本体3的外表面13的整个外周上。凸耳10沿横向成对设置并 且每对凸耳10中的每个凸耳在沿横向的其中一侧上从邻近掩^孔8的端部 的位置延伸到邻近履带本体3的侧端的位置。每个凸耳IO形成为使得凸耳 10的接地表面(顶部表面)17的纵向相对于周向并未呈直角,而是以预定 角度相对于周向倾斜。凸耳10关于接合孔8的布置在沿横向的两侧上形成 对称。
每个抗张体11构造成包括多个例如钢丝帘线的抗张帘线18。抗张体 11是通过沿横向以大致均匀的间距布置抗张帘线18而形成。各組抗张体 11布置在接合孔8与履带本体3的沿横向的两个端部之间,使抗张体11 绕在金属芯体9的翼部15的外周侧上并使得端部19和20的邻近部分彼此 重叠,并且每组抗张体11嵌置在履带本体3中(见图2)。此外,各抗张 体11的相应抗张帘线18的两个端部19和20的邻近部分在沿周向布置的 三至四个金属芯体9的距离上彼此重叠。抗张帘线18整体上布置成使得内 周侧端部19和外周侧端部20以大致等同于凸耳10的接地表面17的倾斜 角相对于周向倾斜。此外,抗张帘线18布置成使得IH^布置的成排的端部 19和20位于金属芯体9和凸耳10之间(见图3 )。
每个抗张帘线18在重叠于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的所述抗张帘线 的外周侧部分上包括弯曲部分21,所述弯曲部分21朝外弯曲从而确保在 抗张帘线18的重叠部分之间获得比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之间的距离大的 距离(见图2)。弯曲部分21并排布置,4吏得每个弯曲部分21布置在金属 芯体9和凸耳10之间。弯曲部分21并排布置,使得以大致等同于凸耳IO 的接地表面17的倾斜角相对于周向倾斜(见图4)。通过在与相应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重叠的外周侧 部分上设置弯曲部分21,使得重叠于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的每个抗 张帘线18的外周侧部分与内周側端部19的邻近部分之间的距离从内周侧 端部19的邻近部分到内周侧端部19增大。优选地,将始于内周侧端部19 测量所得的、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相对于外周侧部分的增大距离的范 围设置成不超出沿周向的相邻金属芯体9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与凸耳10 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中的较大者。
此外,每个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布置在弯曲部分21和金属 芯体9之间。
优选地,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部分与弯曲部分21之间的距离满足bl >1.5xal以及cl《3.5xal,其中,al表示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之间的距 离,bl表示弯曲部分21与位于内周侧部分开始和金属芯体9重叠的部分 处的内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以及cl表示弯曲部分21与内周側部分之间 的最大距离。
在抗张体11形成为使得重叠距离从重叠开始的部分朝向端部逐渐增 大的情况下,能够减轻在弯曲过程中抗张体11的外周侧部分与内周侧部分 之间的应变差并且能够减轻由于两个端部之间的弯曲曲率不同而产生在 两个端部之间的应变。
图6是当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行M驱动链轮4上时的弹性 履带l的示意性正视截面图。
弹性履带1环绕着驱动链轮4、惰轮5和多个滚子6,并且通过驱动 链轮4的旋转而绕着驱动链轮4、惰轮5和滚子6循环移动,由此偵屋带 式行进装置2向前或向后移动。当弹性履带1行进在驱动链轮4和惰轮5 上时,抗张体ll弯曲成大致半圆形形状。当弹性履带1行进在驱动链轮4 和惰轮5上时,每个抗张帘线18除端部19和20的邻近部分之外的连续部 分均等地承受相同的弯曲力矩并且以大致相同的曲率弯曲。另一方面,当 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行ii^驱动链轮4或惰轮5上时,施加到内 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上的弯曲力矩小于施加到连续部分上的弯曲力矩。 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的弯曲度小于从邻近部分延续的部分的弯曲度 (见示出在图6中的波形线)。
常见问题 一 一 即由于弹性履带中的弹性体疲劳而产生的皱裂、弹性体从抗张体ll上脱开等一一的一个原因是由于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 19的邻近部分的挠性较小而造成弹性体的过度压缩。
在弹性履带1中,弯曲部分21设置在抗张帘线18的邻近抗张帘线18 的内周侧端部19的外周侧部分上,以确保在抗张帘线18与抗张帘线18 的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之间获得更大的距离。
因此,如图6所示,填充在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位 与外周侧部分之间的弹性体E1的厚度大于在未设置弯曲部分21的情况下 的厚度。厚度越大,则当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行#驱动链轮4 或惰轮5上时弹性体E1中所产生的压缩应变(厚度变化/厚度)越小。因 此,弹性履带1能够减小在弹性体E中重复产生的压缩应变的程度。此夕卜, 在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的周围的弹性体E1较厚,使得能够避免 压缩应力集中于弹性体E的特定区域上。
由此,通过减小压缩应变,弹性履带1能够减小产生在弹性体El中 的应力并且能够緩解压缩应力集中产生在特定的狭窄范围上的不利影响。 由于能够减小弹性体E1的疲劳,因此弹性履带1能够确保高的抗疲劳性。
此外,弹性履带1形成为4吏得抗张帘线18的所有内周侧端部19均布 置于凸耳10的内周侧(布置在相对于凸耳10的内周侧上)。设置有每个凸 耳10的部分由于凸耳10的厚度而具有高的刚度,并且当每个抗张帘线18 行进在驱动链轮4或惰轮5上或者在具有许多凹凸的表面上接地时设置有 每个凸耳10的部分遭受较小的压缩应变。弹性履带1一一其中抗张帘线18 的内周侧端部19布置在"^殳置有凸耳10的部分处一一能够抑制邻近抗张帘 线18的弹性体的压缩应变、减小弹性体的疲劳并且确保高耐久性。
弹性履带1构造成使得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和弯曲部分21 布置在凸耳10与翼部15之间。在抗张帘线18的内周側端部19和弯曲部 分21布置成满足将内周侧端部19和弯曲部分21布置在凸耳10的内周侧 或翼部15的外周侧的要求的情况下或者布置成不满足其一或任一要求的 情况下,内周侧端部19和弯曲部分21仍然彼此重叠以增大位于其间的弹 性体E1的厚度。由此,能够获得改善耐久性的一定效果。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B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弹性履带1B构造成包括履带本体3、金属芯体9、凸耳10和抗张体11B。履带本体3、金属芯体9和凸耳10类似于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弹 性履带l中的履带本体、金属芯体和凸耳。在图7中,履带本体、金属芯 体和凸耳以与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的履带本体、金属芯体和凸 耳相同的参考标记来表示,并且将不再加以描述。
每个抗张体11B构造成包括沿横向排列的例如钢丝帘线的多个抗张 帘线18B。每个抗张体11B布置成^f吏得两个端部19B和20B以大致等同于 每个凸耳10的接地表面17的倾斜角相对于周向倾斜并且使得每个端部 19B和20B均布置在凸耳10和金属芯体9之间。此外,每个抗张体11B 的抗张帘线18B并排布置,使得两个端部19B和20B以大致等同于每个凸 耳10的接地表面17的倾斜角相对于周向倾斜并且使得两个端部19B和 20B中的每个端部均布置在金属芯体9和凸耳10之间。端部19B和20B 的布置方式类似于弹性履带1中的端部19和20的布置方式。
从抗张帘线18B的端部19B和20B延续的部分在沿周向布置的三至 四个金属芯体9的距离上彼此重叠。抗张帘线18B的内周侧端部19B在从 内周侧端部19B到大致对应于或小于金属芯体9的沿周向的宽度的长度范 围内朝向金属芯体9 (内周侧)倾斜,从而更加接i^金属芯体9和凸耳 10之间的金属芯体9侧。处在如图7所示的状态下(其中内周侧端部19B 并未行进在驱动链轮或类似部件上),内周侧端部19B的邻近部分相对于 倾斜之前的抗张帘线18B的部分的倾斜角度6 1优选地为2至15度。
由此,通过使每个抗张帘线18B的内周侧端部19B的邻近部分相对 于抗张帘线18B的外周側部分倾斜,邻近部分与重叠于邻近部分的抗张帘 线18B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邻近部分朝向内周侧端部19B增大。此 夕卜,通过增大在内周侧端部19B的邻近部分与抗张帘线18B的外周侧部分 之间的距离来增大位于其间的弹性体E2的厚度,使得弹性履带1B能够减 小邻近内周側端部19B的弹性体E2的压缩应变,从而当行i^驱动链轮 4或类似部件上时所述弹性体E2难以弯曲并且实现了对于抗疲劳性的改 善。
除了上述的构成元件之外,抗张帘线18B的其余构成元件大体类似于 弹性履带1的抗张帘线18的构成元件。
优选地,将始于内周侧端部19测量所得的、在内周侧端部19B的邻离的范围设置成不超出沿周向的相邻金属芯体9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与 凸耳10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中的较大者。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1C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在弹性履带1C中,履带本体3的构造除了抗张体11C之外,金属芯 体9和凸耳10均大体类似于弹性履带1中的金属芯体和凸耳。在图8中, 弹性履带1C中的与弹性履带1的相应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的 参考标记表示,并且此处将不再加以描述。
类似于抗张帘线18,构成每个抗张体11C的每个抗张帘线18C在重
部分2lL弯:部分21C并排^置,使4f^个4曲部分21C布置在金属芯 体9和凸耳10之间。沿横向成排的弯曲部分21C以大致等同于凸耳IO的 接地表面17的倾斜角相对于周向倾斜。抗张帘线18C的内周側端部19C 布置在弯曲部分21C与金属芯体9之间。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朝向 弯曲部分21C (外周侧)倾斜。
由于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朝向外周侧倾斜从而4吏其更加接近 弯曲部分21C,因此每个抗张帘线18C的内周侧端部19C与布置在内周侧 端部19C的内周侧处的翼部15之间的距离大于抗张帘线18C的内周侧部 分与位于抗张帘线18C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处的其它翼部15之间的距 离。
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相对于倾斜之前的抗张帘线18C的部分 的倾斜角度6 2优选地为2至10度。在弹性履带1中规定的cl相对于al 的优选范围适用于弯曲部分21C的最大距离c2相对于重叠部分的其余部 位处的距离a2。
弹性履带1C的每个抗张帘线18C包括位于抗张帘线18C的外周侧部 分上的弯曲部分21C,并且抗张帘线18C的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朝 向外周侧倾斜。通过如此设置,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与抗张帘线18C 的外周侧部分(弯曲部分21C)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增大位于其间的弹性 体E3的厚度。此外,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与翼部15(金属芯体9) 之间的距离较大从而增大位于其间的弹性体E4的厚度。因此,弹性履带 1C能够减小邻近内周侧端部19C的弹性体的压缩应变,从而当行ii^驱
15动链轮4或类似部件上时所述弹性体难以弯曲,并且实现了对于抗疲劳性 的改善。此外,由于绕着内周侧端部19C的弹性体私享,因此能够緩解内 周侧端部19C的移动,并且由此緩解内周侧端部19C的突出(压缩)的影 响。
此外,类似于弹性履带1和1B,弹性履带1C构造成^吏得每个抗张帘 线18C的内周侧端部19C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邻近部分的抗张帘线18C 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所述邻近部分朝向内周侧端部19C增大。优选 地,将始于内周侧端部19C测量所得的、内周側端部19C的邻近部分相对 于外周侧部分的增加距离的范围设置成不超出沿周向的相邻金属芯体9的 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与凸耳10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中的较大者。选择满
部分的倾^角的组合。^ P ff
除了上文描述的构成元件之外,抗张帘线18C的其它构成元件大体类 似于弹性履带1的弹性帘线18的相应构成元件。
图9是与弹性履带1C相比之下构造成使得弯曲部分21C的曲率i殳定 成较小的弹性履带ID的示意性局部正视截面图。
在类似于弹性履带1C的弹性履带ID中,位于每个抗张帘线18D的 内周侧端部19D的邻近部分与其弯曲部分21D之间的弹性体E3,的厚度以
的弹性体E4,的厚度大于重叠部分中的其余部位的弹性体的厚度。因此, 类似于弹性履带1C,能够减小弹性体E3,和E4,的压缩应变,并且能够改 善弹性履带ID的抗疲劳性。
在图9中,弹性履带ID的与弹性履带1C的相应构成元件相同的构 成元件以在图8中示出的相同参考标记来表示。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弹性履带IE的示意性正视截面图。
在弹性履带1E中,履带本体3的构造除了抗张体11E之外,金属芯 体9和凸耳10均大体类似于弹性履带1中的金属芯体和凸耳。在图10中, 弹性履带IE中的与弹性履带1的相应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以相同的 参考标记来表示,并且此处将不再加以描述。构成每个抗张体HE的每个抗张帘线18E具有阶梯部(外阶梯部) 22E,阶梯部22E形成在与抗张帘线18E的内周侧端部19E的邻近部分重 叠的抗张帘线18E的外周侧部分上。抗张帘线18E在外阶梯部22E上朝向 外周側偏移并且较为接近履带本体3的外表面13,并且该偏移状态延续到 抗张帘线18E的外周侧端部20E。即,与位于重叠开始部分的后面的部分 相比,从开始与内周侧端部19E的邻近部分重叠之处直到抗张帘线18E的 外周侧部分的外周側端部20E的部分较为远离履带本体3的内表面12。
阶梯部(内阶梯部)23E邻近每个抗张帘线18E的内周侧端部19E形 成,以使^吏抗张帘线18E的内周侧部分在邻近外周侧端部20E的区域上更 加接近抗张帘线18E的外周侧部分。此夕卜,阶梯部(端部阶梯部)24E邻 近每个抗张帘线18E的内周侧端部19E形成,以《更在内阶梯部23E的后面 返回到抗张帘线18E的初始位置。预定距离c3形成在每个抗张帘线18E 的内周侧端部19E与重叠于内周侧端部19E的每个抗张帘线18E的外周侧 部分之间。
类似于弹性履带1以及1B至1D,弹性履带1E构造成使得每个抗张 帘线18E的内周侧端部19E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内周侧端部19E的抗张帘 线18E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内周侧端部19E的邻近部分朝向内周侧 端部19E增大。将始于内周侧端部19E测量所得的、内周侧端部19E的邻
离A范;设置成^超出沿周;的;邻金i芯体9的(央;位之间的距离与
凸耳10的中央部位之间的距离中的较大者。
弹性履带1E类似于弹性履带1以及1B至1D,因为相应抗张帘线18E 的内周侧端部19E并排布置并将其布置在金属芯体9和凸耳10之间。
在抗张体11E中,通it^每个抗张帘线18E中设置外阶梯部22E、内 阶梯部23E和端部阶梯部24E,能够使位于每个抗张帘线18E的内周侧端 部19E的邻近部分与抗张帘线18E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弹性体E5的厚度 大于重叠部分中的其余部位的厚度。因此,由于与弹性履带1以及1B至 1D相同的原因,能够改善弹性履带1E的抗疲劳性。
在弹性履带1中规定的cl相对于al的优选范围适用于抗张帘线18E 的外周侧部分与内周侧端部19E之间的距离c3相对于抗张帘线18E的重 叠部分中的距离a3。图11是示出制造弹性履带1的过程的示意图。
参照图ll,为了制造抗张体ll,将布置成一列的抗张帘线18的内周 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放置在折叠成U形的未硫化橡胶片25的两个侧部之 间。将抗张帘线18的放置在未硫化橡胶片25的两个侧部之间的内周侧端 部19的邻近部分布置在金属芯体9中的任一个的外周侧处,从而使U形 弯曲橡胶25的一个侧部放置在邻近部分与金属芯体9之间。使每个抗张帘 线18的外周侧部分重叠在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部分的上方,使得弯曲部 分21经由橡胶25而布置在抗张帘线18的内周侧端部19的外周侧上。
通过随后对橡胶25进行硫化以使橡胶具有弹性而制造出弹性履带1。
将构成弹性体11的所有抗张帘线18的每个端部放置在未硫化U形弯 曲橡胶25的两个侧部之间,由此使得从整体上有利地减緩作用于所有抗张 帘线18的端部上的压缩应力。此外,由于仅仅使用一个部件就可满足,因 此有效地确保高作业性。
另一方面,在例如将抗张帘线18中的一些帘线的端部放置在^"叠成 U形的未硫化橡胶片25的两个侧部之间情况下,由于在不同时期进4亍石危化 的不同种类的橡胶之间的膨胀、压缩、应变等的差异而将不利地产生在弯 曲过程中应力集中于其上的部分。
使用弯曲成U形的未硫化橡胶片来制造弹性履带1能够应用于制造其 它弹性履带1B至1E以及制造类似的弹性履带。
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在金属芯体9、凸耳10等的布置方 式、形状等存在差异的弹性履带1F-1G上。
例如,如图12所示,凸耳IOF可沿周向布置且以交替的方式仅位于 M孔87沿横向的一侧,并且构成抗张体11F的抗张帘线18F的内周侧
;21F可^置i单个凸耳Lf的内周一侧处。抗张^线;8F的全部;卜周侧i 部20F也布置在单个凸耳10F的内周侧处。在图12中,弹性履带1F的与 弹性履带1的相应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以与表示相应构成元件的参考 标记相同的参考标记来表示。
此外,如图13所示,在凸耳10F如图12所示沿横向以交替的方式i殳 置的弹性履带1G中,抗张帘线18G的内周侧部分的端部19G的邻近部分
18可朝内倾斜。在该情况下,相对于倾斜之前的抗张帘线18G的部分的倾斜 角度61优选地为2至15度,类似于弹性履带1B的倾斜角度。在图13 中,弹性履带1G的与弹性履带1或1F的相应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以 与表示相应构成元件的参考标"^t目同的参考标记来表示。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适宜地改变履带行进装置2和弹性履 带1和1B至1G以及改变履带行进装置2和弹性履带1和1B至1G的相 应构造或总体结构、形状、尺寸、数量、材料等。
本发明能够用于履带式行进装置中的弹性履带,其中所述履带式行进 装置用作土木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农业机械或类似机械。
权利要求
1. 一种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所述履带本体包括采用环状带形式的弹性体;嵌置在所述履带本体中的多个金属芯体,每个所述金属芯体包括朝向所述履带本体的侧端延伸的翼部并且沿所述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布置、环绕着所述翼部的外周侧并且嵌置在所述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邻近部分彼此重叠,其中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所述翼部的外周侧;并且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的所述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所述邻近部分朝向所述内周侧端部增大或者大于所述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之间的距离。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弹性履带,其中,每个所述抗张帘线包括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设置成邻近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 部,使得所述内周侧端部布置成与相对侧相比更加靠近内周侧;以及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二阶梯部设置成邻i^始点,使得所述抗张帘线 的从重叠的所述起始点或从紧挨着所述起始点的部分到所述抗张帘线的 外周侧端部处的外周侧部分的重叠部分布置成与挨着所述起始点的部分 相比更加靠近外周侧。
3. —种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所述履带本体包括采用环状带形式的弹性体;多个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所 述履带本体的外表面朝外突出;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布置并且嵌置在 所述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的邻近部分彼此重叠,其中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所述凸耳的内周侧;并且 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弯曲,使得重叠于所述抗的距离从所述邻近部分朝向所述内周侧端部增大,
4. 一种弹性履带,包括履带本体,所述履带本体包括采用环状带形式的弹性体;嵌置在所述履带本体中的多个金属芯体,每个所述金属芯体包括朝向 所述履带本体的侧端延伸的翼部并且沿所述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 布置;以及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布置、环绕着所 述翼部的外周侧并且嵌置在所述履带本体中,同时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两 个端部的邻近部分彼此重叠,其中每个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所述翼部的外周侧;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所述抗张帘线 的内周侧部分的所述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所述邻近部分 朝向所述内周侧端部增大或者大于所述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 之间的距离;并且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与位于所述内周侧端部处的其中一 个所述翼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与位于所述抗张帘线的重叠部分的其余部位处的其它所述翼部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 2和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弹性履带,包括沿所述 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所述履带本体的外表面朝外突出的多个凸耳,其中,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所述凸耳的其中之一的 内周侧。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履带,其中所述多个抗张帘线中的至少一组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以间距大致 均匀的方式布置;并且,所述抗张帘线组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所述凸耳的其中之一的内周侧。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弹性履带,包括多个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所 述履带本体的外表面朝外突出;至少一组所述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以 大致均匀的间距布置;并且所述抗张帘线组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一所述凸耳的内周侧。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弹性履带,包括多个凸耳,所述凸耳沿所述履带本体的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并且从所 述履带本体的外表面朝外突出;至少一组所述多个抗张帘线,所述抗张帘线沿所述履带本体的横向以 大致均匀的间距布置;并且所述抗张帘线组的内周侧端部布置在任一所述凸耳的内周侧,其中每个所述抗张帘线包括第一阶梯部,所述笫一阶梯部设置成邻近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 部,使得所述内周侧端部布置成与相对侧相比更加靠近内周侧;以及第二阶梯部,所述第二阶梯部设置成邻i^始点,使得所述抗张帘线 的从所述重叠的起始点或从紧挨着所述起始点的部分到所述抗张帘线的 外周侧端部处的外周侧部分的重叠部分布置成与挨着所述起始点的部分 相比更加靠近外周侧。
9. 一种制造如权利要求1、 3和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弹性履带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沿着折叠成u形的未硫化橡胶片的折线包裹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内周侧端部;以及在所述包裹步骤之后,〗吏每个所述抗张帘线的外周侧部分重叠在所述 抗张帘线的内周侧部分的上方,并且对所述未硫化的橡胶片进行硫化。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高度耐用的具有抗张帘线的弹性履带,所述抗张帘线的两个端部在履带本体中互相重叠使其沿周向环绕着履带。弹性履带(1)包括包括环形带状弹性体的履带本体(3);嵌置在履带本体(3)中的金属芯体(9),每个金属芯体(9)包括翼部(15)并且沿周向以预定间距布置;以及抗张帘线(18),所述抗张帘线(18)沿横向布置、环绕着翼部(15)的外周侧并且嵌置在履带本体(3)中,同时抗张帘线(18)的两个端部(19、20)的邻近部分互相重叠。内周侧端部(19)布置在任一翼部(15)的外周侧。内周侧端部(19)的邻近部分与重叠于该处的抗张帘线(18)的外周侧部分之间的距离从邻近部分朝向所述内周侧端部(19)增大。
文档编号B62D55/253GK101298258SQ20081009610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1日
发明者上野吉郎, 近藤智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文档序号 : 【 4093979 】

技术研发人员:近藤智,上野吉郎
技术所有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近藤智上野吉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摩托车的侧向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