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装置和方法及记录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现装置和方法以及一种记录装置和方法,举例来说,尤其是一种适用于视频伺服系统的再现和记录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在某些视频伺服器中,视频和音频被编码成为数字数据(下文中将这种数据称为音/像(AV)数据)并在某些扇区中记录,扇区为诸如硬盘驱动器等随机访问记录介质中的用于记录的单元。
图1显示了一个硬盘驱动器1的构造,其中两个盘4(4A和4B)设置在安装在盒体2上的电机3的输出轴上。这些盘能随着电机3的转动而旋转。
在磁头元件5上附着有磁头5A1、5A2、5B1和5B2,以分别置于稍高于盘4A和4B的记录面4A1、4A2、4B1和4B2的上方。
此外,在这种硬盘驱动器1中,将形成于盒体2上的轴2A插入设在磁头元件5中的轴孔5C中,以致于一个致动器(未示出)能够以轴2A为中心转动磁头元件5。
如图2所示,硬盘驱动器1的盘4A和4B的每一个记录面4A1、4A2、4B1和4B2都有多个同心轨道TR,它们被从最外周边按顺序地给它们分配轨道号。
而且,每个轨道TR分为多个扇区SC。基于前述的每个记录面4A1、4A2、4B1和4B2的规定的扇区的起始线,每个扇区按顺序分配以扇区号,以致于当磁头5A1、5A2、5B1和5B2在记录面4A1、4A2、4B1和4B2上一起移动时,所有的磁头5A1、5A2、5B1和5B2被置于具有相同轨道号的轨道TR中的具有相同扇区号的扇区SC上。
每个扇区SC由一个ID区域和一个数据区域组成。ID区域包含管理扇区SC的信息,这将在后文中说明,而数据区域储存具有扇区大小的被分割的数据(divided data)。
为了管理所有的扇区,硬盘驱动器1在扇区SC的ID区域中储存着分配给所有扇区SC的逻辑块地址(LBA),而不是轨道号或扇区号。举例来说,分配LBA以使记录面4A2的最外周轨道TR的一个扇区SC紧随记录面4A1的最外周轨道TR的一个扇区SC。
这减小了磁头5A1(5A2、5B1、5B2)通过移动磁头元件5定位于一个扇区SC上(此后称该操作为寻址)以从/在具有连续LBA的扇区中读/写数据时该磁头5A1(5A2、5B1、5B2)的移动距离(此后称之为寻址距离)。
此外,磁头元件5从盘4A(4B)的最外周向内周的寻址距离基本和LBA号成正比,所述LBA号是从盘4A(4B)的最外周开始分配的。
顺便指出,通常,在视频伺服系统中,为了在硬盘驱动器1上记录作为文件的大量AV数据,AV数据被分成多个连续数据DP、DQ、...,进而每一个数据DP、DQ、...都分成多个分数据DP1至DP8、...,以匹配扇区SC的数据区域的大小,如图3所示。
另外,在视频伺服系统中,设置一个读取数据DP(DQ、...)的时间限(此后称之为时隙TS)。在时隙TS内读取数据DP的所有分数据DP1至DP8意味着连续输出AV数据。
实际上,如图3B所示,在硬盘驱动器1中,连续的分数据DP1至DP8按顺序地记录在连续扇区SC中(也就是说扇区SC拥有连续的LBA号),以便于通过磁头元件5的微小的寻址操作而连续地读取分数据DP1至DP8。
另一方面,在一连接到视频伺服系统的编辑设备从多个AV数据中抽取并接合短数据的情况下,要求视频伺服系统响应于该编辑设备的请求,连续地输出多个AV数据。
此时,如图4A所示,对应要求的多个AV数据,硬盘驱动器1按顺序地读取数据DA、DB、DC、...。然而,如图4B和4C所示,在组成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来自于不同的AV数据的情况下,分数据DA1至DA8可能存储于盘4A(4B)的记录面4A1(4A2、4B1、4B2)上的分散的位置。
换句话说,硬盘驱动器1可能不得不从如图5B所示的具有不连续LBA的扇区中依次读取如图5A所示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
在这种情况中,为连续地读取分数据,硬盘驱动器1必须使磁头元件5经过一段距离的寻址,该距离对应于两个连续分数据的LBA之间的差,其花费的时间(此后称为寻址时间)依赖于寻址距离。
因此,当LBA之间的差L1相对比较小时,如同分数据DA2和DA3,因为寻址距离短,所以寻址时间T1短。当LBA的差距L2相对比较大时,如同分数据DA6和DA7,则相反的,因为寻址距离长,所以寻址时间Ts长。
特别是在长寻址距离的情况下,难于控制磁头元件5的磁头5A1(5A2、5B1、5B2)使之正好位于具有预期扇区SC的一个要求的轨道TR上。由此,极有可能磁头5A1(5A2、5B1、5B2)被放置在一条不同的轨道TR上。在这种情况下,磁头元件5的磁头5A1(5A2、5B1、5B2)可以通过下一个轨道寻址过程(此后称之为重试)来将它自己放置于要求的轨道TR上。而且,我们不得不等待盘4A(4B)旋转一次以从扇区SC读取数据。这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此,这就要花费长寻址时间来连续读取所有的分数据DA1至DA8,而这就有可能在时隙TS内不能完成分数据DA1至DA8的读取。在这种情况下,视频伺服系统与AV数据断开。这正是问题所在。
此外,硬盘驱动器1是一个随机访问记录介质。当反复记录和删除数据时,能够容纳数据的扇区SC(此后称之为空扇区)位于盘4A(4B)的记录面4A1(4A2、4B1、4B2)的各个不同的位置。
因此,当响应一个来自于编辑设备的命令以记录AV数据时,即使将要记录的组成AV数据的数据DA、DB、...是连续的(图4),视频伺服系统可以将数据写入位于记录面4A1(4A2、4B1、4B2)的各个不同的位置的空扇区内。
因此,类似于上述读出数据的情况,因为长的寻址距离和长的寻址时间,在时隙内可能完成不了记录过程。结果是由于某些数据记录的失败而使得所记录的AV数据不连续。这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解决此等问题,已结提出了这样一种技术,即预先重新排列分数据DA1至DA8的读出顺序或记录顺序,如图6所示(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第10-233059号公开文本的第18页、图11)。
也就是说,在再现AV数据的时候,视频伺服系统的硬盘驱动器1按照图6B所示的LBA的下降顺序读出如图6A所示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并接着重新排列所读取的分数据DA1至DA8。其结果是,分数据DA1至DA8的LBA在读出的时候连续地排列,从而减少了读取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总寻址时间。也就是说,由于能够在时隙ST内读出所有的分数据DA1至DA8,可以连续地输出AV数据。
另一方面,在记录AV数据时,视频伺服系统的硬盘驱动器1按照LBA的下降顺序(图6B)记录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图6A),其结果是,分数据DA1至DA8的LBA被连续排列,从而减少了记录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总寻址时间。也就是说,由于能够在时隙ST内全部记录分数据DA1至DA8,因而能够无失败地连续记录AV数据。
顺便提及,实际上,由于AV数据由多个数据DA、DB、...组成,它们被分配于多个时隙ST,因而数据DA、DB、...应当在其相应的时隙内被全部读取。
然而,上述视频伺服系统读取的数据DB的分数据DB1位于数据DA的分数据DA6之后的最外侧,而该数据DA的分数据DA6位于最内侧。因此,在连续读取数据DA和DB的时候,这些分数据的LBA是不连续的,以致如图6C所示的,在分数据DA6和DB1之间的寻址距离L3和寻址时间T3都可能很长。
也说是说,尽管视频伺服系统在时隙TS内能够读取所有的数据DA,在完成数据DA的读取之后到数据DB开始读取之前需要花费很长的寻址时间。其结果是,下一数据DB有可能在相应的时隙TS内不能被读出,而导致AV数据的不连续。
另一方面,在记录数据DA和DB以记录AV数据的时候,类似于再现的情况,分数据的LBA可能不连续。因此,在分数据DA6和DB1之间的寻址距离L3和寻址时间T3都可能很长。其结果是,尽管在时隙TS内能够记录数据DA,下一数据DB可能在相应的时隙TS内不能被记录,而导致AV数据的记录不连续。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现装置和方法,以及一种记录装置和方法,其能够减少连续地读取和写入多个数据片段的时间,以再现和记录所述数据。
本发明的上述的目的和其它目的通过提供一种再现装置来实现。该再现装置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再现命令,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从一个盘中再现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该再现装置包括 一个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能够连续地再现组成再现命令所要求数据的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一个拾取头位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以便于按照由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确定的读出顺序,依次再现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以及一个重新排列装置,用于基于再现命令的校正再现顺序,将经由拾取头从盘上再现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并输出。
其结果是,在连续地读取组成一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及连续地读取组成两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该再现装置都能通过缩短拾取头的移动距离而减少其移动时间。
而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再现方法,其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再现命令,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从一个盘中再现具有预定的大小的分数据。该再现方法包括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的第一步骤,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能够连续地再现所有组成再现命令要求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的第二步骤,以便于按照所确定的读出顺序,依次再现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以及基于再现命令的校正再现顺序,将从盘经由拾取头再现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重新排列并输出的第三步骤。
其结果是,在连续地读取组成一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及连续地读取组成两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该再现方法都能通过缩短拾取头的移动距离而减少其移动时间。
再者,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记录装置,其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记录命令,将由外部给出的数据分成预定的大小,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向一个盘中记录该分数据。该记录装置包括一个记录顺序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记录顺序,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能够连续地记录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以及一个拾取头位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以便于按照记录顺序依次记录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
其结果是,在连续地记录组成一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及连续地记录组成两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该记录装置都能通过缩短拾取头的移动距离而减少其移动时间。
再者,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记录方法,其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记录命令,将由外部给出的数据分成预定的大小,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向一个盘中记录分数据,该记录方法包括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记录顺序的第一步骤,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能够连续地记录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以及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的第二步骤,以便于按照记录顺序连续地依次记录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
其结果是,在连续地记录组成一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及连续地记录组成两段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分数据的情况下,该记录方法都能通过缩短拾取头的移动距离而减少其移动时间。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的特性、原理和利用将会更清楚,其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附图中图1是显示一个硬盘驱动器的构造的示意透视图;图2是解释一个盘的轨道和扇区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A和3B是解释连续数据的结构和它们在盘上的记录位置的示意图;图4A至4C是解释分散数据的结构和它们在盘上的记录位置的示意图;图5A、5B及6A至6C是解释传统的分数据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1)和(2)的示意图;图7是显示一个视频伺服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8A至8D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的示意图;图9是显示数据读出过程的流程图;图10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图11是显示数据记录过程的一个流程图;图12是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图13A至13D是解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数据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的示意图;图14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图15是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图16A至16C是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分数据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的示意图;
图17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和图18是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1)第一实施例(1-1)视频伺服系统1的构造参见图7,附图标记10标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一个视频伺服系统,它由一个处理器单元11、一个视频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单元12和一个音频RAID单元13组成。
处理器单元11完全由一个CPU20控制。例如,当一个文件管理器21接收到一个记录命令C1,指示对来自一个未显示的外部控制设备AV的数据D1(D1A至D1n)进行记录时,CPU20经由总线22识别这个事件。
该CPU20分析该记录命令C1,并根据所接收的命令将AV数据D1的记录命令C1A经由总线22发送到一个数据管理器23(23A至23n)。
一旦接收到AV数据的记录命令C1A,数据管理器23经由总线22从文件管理器21请求关于将要用来重新记录AV数据的文件的信息,并得到在硬盘驱动器1(1A至1m、1P)中的LBA信息等。
然后,数据管理器23用一个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24A至24n)对所接收的AV数据D1执行规定的编码等操作,以得到视频数据D2(D2A至D2n)和音频数据D3(D3A至D3n)。数据管理器23产生一个包括所得到的LBA信息的视频记录命令C2和音频记录命令C3,并经由总线22和一个接口25,将视频数据D2和视频记录命令C2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将音频数据D3和音频记录命令C3发送到音频RAID单元13。
该视频RAID单元12完全由CPU 30控制。当它经由一个接口31接收到视频记录命令C2和音频数据D2时,将它们临时存储于一个存储器33中,并经由一个数据控制器32将视频记录命令C2发送到CPU 30,将视频数据D2发送到一个数据多路转接器34。
CPU 30基于包括于视频记录命令C2中的LBA信息等而产生一个SCSI协议控制器(SPC)记录命令C4,并将它发送到数据多路转接器34。
数据多路转接器34将SPC记录命令C4分成多个分SPC记录命令C5(C5A至C5m、C5P)并将这些记录命令分别发送到对应于用作视频数据储存的硬盘驱动器1A至1m的存储控制单元35A至35m、以及奇偶性操作单元38。此外,数据多路转接器34将视频数据D2分成多个一字节的分视频数据D4(D4A至D4m),并分别将它们发送到存储控制单元35A至35m,将所有分视频数据D4发送到奇偶性操作单元38。
此时,奇偶性操作单元38基于所接收的分视频数据D4来计算奇偶性数据DP,并将它和分SPC记录命令C5P一起发送到存储控制单元35P。
然后,临时储存于存储控制单元35A至35m的分SPC记录命令C5A至C5m和分视频数据D4、以及临时储存于存储控制单元35P的分SPC记录命令C5P和奇偶性数据DP被相应的SPC 36(36A至36m、36P)读取。
所述SPC 36将基于分SPC记录命令C5的SCSI命令经由SCSI接口37(37A至37m、37P)发送到相应的硬盘驱动器1,以在硬盘驱动器1的特定LBA处记录分视频数据D4和奇偶性数据DP。
另一方面,音频RAID单元13具有与视频RAID单元12类似的内部构造,并类似于视频RAID单元12被设计成在硬盘驱动器中记录音频数据D3。
如上所述,当处理器单元11的一个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一个AV数据D1的记录命令C1时,它把对所接收的AV数据D1进行编码而得到的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以及视频记录命令C2和音频记录命令C3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以便于在硬盘驱动器1中记录该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
另一方面,当处理器单元11的文件管理器21接收到一个指示从一个未显示的编辑设备再现AV数据D5(D5A至D5n)的再现命令C6时,CPU20经由总线22识别该事件。
CPU20分析再现命令C6并根据分析结果将AV数据D5的再现命令C6A经由总线22发送到数据管理器23。
一旦接收到再现命令C6A,数据管理器23经由总线22从文件管理器21请求关于相应于AV数据D5的文件的信息,并得到硬盘驱动器1中的LBA信息等。
然后数据管理器23产生包括所得到的LBA信息的一个视频读出命令C7和一个音频读出命令C8,并经由总线22和接口25将它们分别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
当视频RAID单元12经由接口31接收到视频读出命令C7时,它将该视频读出命令C7经由数据控制器32发送到CPU 30。
CPU 30基于包括于视频读出命令C7中的LBA信息而产生一个SPC读出命令C9,并将它发送到数据多路转接器34。
该数据多路转接器34将该SPC读出命令C9分成分SPC读出命令C10(C10A至C10m、C10P),并将它们发送到相应于用作视频数据储存的硬盘驱动器1A至1m的存储控制单元35A至35m,以及奇偶性操作单元38。
此时,奇偶性操作单元38将分SPC读出命令C10P按照原样发送到存储控制单元35P。
然后所述SPC读取临时储存于相应的存储控制单元35(35A至35m、35P)中的分SPC读出命令C10、经由SCSI接口37从相应的硬盘驱动器1中的特定LBA读取分数据D4和奇偶性数据DP,并将它们临时存储于相应的存储控制单元35。
在此连接中,硬盘驱动器1按照分SPC读取命令C10规定的顺序从特定LBA处读取数据。
奇偶性操作单元38从存储控制单元35P读取奇偶性数据DP,并将它发送到数据多路转接器34。该数据多路转接器34将从存储控制单元35A至35m读取的分视频数据D4和奇偶性数据DP恢复为视频数据D2,并将它发送到数据控制器32。
数据控制器32把由CPU30确定的标头信息(header information)H1和视频数据D2经由接口31发送到处理器单元11。
另一方面,类似于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基于音频读出命令C8而读取音频数据D3,并将它和标头信息H2一起发送到处理器单元11。
处理器单元11的数据管理器23经由接口25得到标头信息H1和H2、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并将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以对它们进行规定的编码,并接着将所述结果作为AV数据D5而输出。
如上所述,当处理器单元11的一个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一个AV数据的再现命令C6时,它把包括硬盘驱动器1中的数据的LBA信息的视频读出命令C7和音频读出命令C8分别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以获得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致使它们经过音-像编码/解码单元24而作为所述的AV数据D5输出。
(1-2)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顺便提及,为了从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的一个硬盘驱动器1中再现AV数据D5,数据管理器23(23A至23n)按照基于它们的LBA而确定的顺序来读取它的分数据。
举例来说,从一个编辑设备请求了AV数据5,而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存储在硬盘驱动器1的盘4上的不连续的扇区SC(即LBA)中,如图5所示。
数据管理器23必须在时隙TS内读取所有的分数据DA1至DA8,而且必须按照图8A所示的以时间序列的再现顺序将该分数据DA1至DA8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
为此目的,数据管理器23把按再现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1至D8分成第一组GP1(分数据DA1至DA4)和第二组GP2(分数据DA5至DA8),如图8B所示。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第一组GP1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的下降顺序(此后称为LBA降序),从而确定一个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本例中是以DA1、DA4、DA2、DA3的顺序),并且,将第二组GP2的分数据DA5至DA8重新排列成LBA的上升顺序(此后称为LBA升序),从而确定一个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本例中是以DA6、DA5、DA8、DA7的顺序),如图8C所示。
然后数据管理器23确定分数据DA1至DA8的一个读出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本例中是以DA1、DA4、DA2、DA3、DA6、DA5、DA8、DA7的顺序)。
此外,数据管理器23类似地确定接下来的数据DB、...中的每一个的分数据的一个读出顺序。
此时,如图8D所示,按读出顺序的分数据DA1、DA4、DA2、DA3和DA6的储存位置从外周边向内周边依次连续排列,且按读出顺序的分数据DA6、DA5、DA8和DA7的储存位置从内周边向外周边依次连续排列,分数据DA6位于最内侧周边。
其结果是,硬盘驱动器1能够缩短读取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该距离至少可缩短为在盘4的径向上的一个来回(one-round),由此缩短了总寻址时间。这就能够显著地提高在时隙TS内读取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
此外,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7和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都储存于外周边侧,这导致了短寻址距离L4和短寻址时间T4。与图6中的情况相比,在不但读出数据DA而且要连续地读取数据DA和数据DB的情况下,它们的分数据LBA是连续的,这大大减小了长轨道寻址操作的可能性。由于轨道寻址操作的重试的可能性也同样减少了,能够减少总的寻址时间。这大大提高了在时隙TS内读取数据DB的所有分数据的可能性。
在数据管理器23按读出顺序依次读取分数据DA1至DA8之后,它将分数据DA1至DA8重新排列成再现顺序(图8A),并将它们作为数据DA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图7)。
此外,数据管理器23类似地为接下来的数据DB、DC、...中的每一个都确定一个读出顺序,按照该读出顺序从硬盘驱动器1中连续地读取它们的分数据,按它们的再现顺序重新排列,并将它们依序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为数据DA、DB、DC、...中的每一个都确定一个读出顺序,按它们的读出顺序连续地从硬盘驱动器1中读取它们的分数据,并将它们重新排列成它们的再现顺序,以便连续地输出数据DA、DB、DC、...,由此使得经由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连续地输出AV数据D5成为可能。
(1-3)数据管理器23的数据读出过程当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的一个再现命令C6A时,它如上所述地通过识别硬盘驱动器上的数据的LBA来读取数据,其过程显示为图9的数据读出过程RT1。
实际上,数据管理器23是在CPU20的控制下从步骤SP0开始该数据读出过程RT1的。当数据管理器23在步骤SP1确认从CPU20接收再现命令C6A(图9)时,它前进到步骤SP2,在该步骤处获取与由再现命令C6指定的AV数据D5相对应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3,用一个以后再作说明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来确定该分数据的读出顺序,并前进到步骤SP4以建立一个顺序变换表TBL,该TBL表示再现顺序和读出顺序之间的对应关系。
接着,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5,按该读出顺序将视频读出命令C7(音频读出命令C8)和关于分数据的LBA信息依次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
此时,响应于来自数据管理器23的视频读出命令C7和音频读出命令C8,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把由基于LBA信息的分数据组成的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输出。
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6,经由接口25和总线22从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获得标头信息H1(H2)和由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组成的视频数据D2(音频数据D3)。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7,基于顺序变换表TBL将视频数据D2(音频数据D3)的分数据从读出顺序重新排列成再现顺序。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8,按再现顺序将分数据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由此输出AV数据D5。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9,至此完成该数据读出过程RT1。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按读出顺序从硬盘驱动器1中依次读取组成视频数据D2(音频数据D3)的分数据,并将它们按再现顺序发送。
(1-4)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上述步骤SP3的数据管理器23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由图10中显示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2来说明。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相应于AV数据D5的文件中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10开始此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2。在步骤SP11处,数据管理器23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一组GP1和第二组GP2(图8B)。
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12,通过将第一组GP1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第一部分读出顺序,并前进到步骤SP13,通过将第二组GP2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第二部分读出顺序(图8C)。
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14来确定一个读出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读出顺序,并接着前进到步骤SP15,在此步骤完成该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2。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信息确定读出顺序。
(1-5)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分数据的记录顺序在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的硬盘驱动器1上记录AV数据D1时,数据管理器23在按照基于LBA确定的顺序重新排列分数据之后记录数据的分数据。
例如,从一个编辑设备请求该AV数据D1,且对于每个时隙TS将其分成连续的数据DA、DB、...,并进而每个数据DA、DB、...被分成分数据DA1至DA8,以与硬盘驱动器1的扇区SC的大小匹配(图4A和4B)。
由于硬盘驱动器1随机并反复地记录和删除数据,空扇区位于盘4A(4B)的记录面4A1(4A2、4B1、4B2)不是连续的而是分散的位置处(图4C)。
因此,例如图8A所示,数据管理器23不得不在时隙TS内在这些分散的空扇区中记录所有的分数据DA1至DA8。
为此目的,如图8B所示,数据管理器23将以正常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一个第三组GP3(分数据DA1至DA4)和一个第四组GP4(DA5至DA8)。
然后如图8C所示,数据管理器23通过将第三组GP3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的下降顺序(此后称为LBA降序),而确定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此例中是DA1、DA4、DA2、DA3的顺序),通过将第四组GP4的分数据DA5至DA8重新排列成LBA的上升顺序(此后称为LBA升序),而确定第二部分记录顺序(此例中是DA6、DA5、DA8、DA7的顺序)。
然后数据管理器23确定将分数据DA1至DA8记录到硬盘驱动器1上的记录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记录顺序紧接着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此例中为DA1、DA4、DA2、DA3、DA6、DA5、DA8、DA7的顺序)。
此外,数据管理器23类似地确定接下来的数据DB、...中的每一个的记录顺序。
在此情况中,如图8D所示,第一分数据D1至分数据D6的位置从外周边向内周边依次排列,而分数据D6至最后分数据D7的位置从内周边向外周边依次排列。
因此,硬盘驱动器1能够缩短记录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至少缩短到在盘4的径向上的一个来回的距离。也就是说,总寻址时间同样缩短了,由此使得在时隙TS内记录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此外,由于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7和下一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都记录在外周边侧,能够缩短寻址距离L4及寻址时间T4。与图6的情况相比,不但数据DA而且连续数据DA和DB的分数据存储于按顺序的LBA处。这大大减少了长的轨道寻址操作的可能性,使得轨道寻址操作的重试可能性减少。其结果是,总寻址时间能够减少,这能大大增加在时隙TS内记录数据DB的所有分数据的可能性。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以及数据DB、DC、...按它们的记录顺序发送至RAID单元中。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确定数据DA、DB、DC、...的每一个的记录顺序,并按相应的记录顺序在硬盘驱动器1上连续记录分数据,由此,使连续记录数据DA、DB、DC、...,即连续记录AV数据D1成为可能。
(1-6)数据管理器23的数据记录过程当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的一个记录命令C1A时,它通过在图11中显示的数据记录过程RT3指定硬盘驱动器1中的LBA而记录数据。
数据管理器23在CPU20的控制下从步骤SP20开始数据记录过程RT3。当数据管理器23在步骤SP21确认从CPU20(图7)接收记录命令C1A时,它前进到步骤S22,得到关于由记录命令C1A指示的存储AV数据D1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24,将视频记录命令C2(音频记录命令C3)与在记录顺序中的分数据的LBA信息、以及视频数据D2(音频数据D3)发送到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
此时,在步骤SP25中,根据来自数据管理器23的视频记录命令C2和音频记录命令C3,视频RAID单元12和音频RAID单元13基于硬盘驱动器1上的LBA信息,以分数据的形式记录视频数据D2和音频数据D3。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26,到此结束该数据记录过程RT3。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按照记录顺序在硬盘驱动器1上依次记录组成视频数据D2(音频数据D3)的分数据。
(1-7)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下面结合图12显示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4对上述步骤SP23中的数据管理器23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进行说明。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储存AV数据D1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30开始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4。在步骤SP31中,数据管理器23按正常顺序排列将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一组GP1和第二组GP2(图8B)。
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32,通过将第一组GP1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第一部分记录顺序,并前进到步骤SP33,通过将第二组GP2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第二部分记录顺序(图8C)。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34来确定一个记录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此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35,在此步骤完成该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4。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信息确定记录顺序。
(1-8)该实施例的操作效果根据上述构造,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D5的一个再现命令C6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获得关于将要读取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LBA信息,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一组GP1和第二组GP2,通过将第一组GP1重新排列成LBA降序来确定第一部分读出顺序,通过将第二组GP2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来确定第二部分读出顺序,确定读出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读出顺序(图8C),按读出顺序从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的硬盘驱动器1获得分数据DA1至DA8,将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重新排列成再现顺序,并将它们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由此输出AV数据D5。
在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读出顺序中,第一分数据DA1至分数据DA6的存储位置从盘的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而分数据DA6至最后分数据DA7的存储位置从盘的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图8D),分数据DA6存储于最内周边侧。因此,当按读出顺序读取分数据DA1至DA8以及下一分数据DB1时,数据管理器23能够减少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至少减少到在径向上的一个来回,并由此也减少了重试的次数,使总寻址时间缩短。这大大提高了在时隙TS内读取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并极大地提高了在相应时隙TS内读取所有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分数据的可能性。
而且,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D1的记录命令C1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获得将要记录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LBA信息。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三组GP3和第四组GP4,通过将第三组GP3重新排列成LBA降序来确定第一部分记录顺序,通过将第四组GP4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来确定第二部分记录顺序,确定记录顺序以使得第二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记录顺序(图8C),并按记录顺序在视频RAID单元12(音频RAID单元13)的硬盘驱动器1上记录分数据DA1至DA8。
在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记录顺序中,第一分数据DA1至分数据DA6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而分数据DA6至最后分数据DA7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分数据DA6记录于最内周边侧(图8D)。因此,对于按记录顺序连续地记录分数据DA1至DA8以及下一分数据DB1,数据管理器2 3能够减少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至少减少到在径向上的一个来回,并由此也减少了重试的次数,使总寻址时间缩短。这大大提高了在时隙TS内记录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并极大地提高了在相应时隙TS内记录所有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分数据的可能性。
而且,数据管理器23通过组合的过程能够容易地从再现顺序(正常顺序)确定分数据DA1至DA8的读出顺序(记录顺序),该组合的过程包括将分数据分成两组,并在每组内进行降序或升序的重新排列,以及将两组相连接,不会增大数据管理器23的处理负载。
根据上述构造,数据管理器23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一组GP1和第二组GP2,通过将第一组GP1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而将第二组GP2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来确定读出顺序。因此,对于按读出顺序读取分数据DA1至DA8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B的分数据DB1,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并且减少长的轨道寻址操作的次数,使寻址时间减少。这能够极大地提高读取时的再现效率并能够连续再现多个数据。
而且,数据管理器23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分成第三组GP3和第四组GP4,通过将第三组GP3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而将第四组GP4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来确定记录顺序。因此,对于按记录顺序记录分数据DA1至DA8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B的分数据DB1,能够尽可能地缩短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减少并且长轨道寻址操作的次数,使寻址时间减少。这能够极大地提高记录时的记录效率并能够连续记录多个数据。
(2)第二实施例图13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与第一实施例(图8)相比,除了怎样确定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外,第二实施例具有相同的构造。
至于分数据的读出顺序,与图8A相似地,图13A中显示的数据DA被分为分数据DA1至DA8,并且它的再现顺序是DA1、DA2、...、DA8的顺序。
如图13B所示,数据管理器23首先将按LBA降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的顺序确定为位置顺序。
然后,如图13C所示,数据管理器23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本例中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的顺序),以确定第三部分读出顺序,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本例中为第八、第六、第四、第二的顺序),以确定第四部分读出顺序。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以确定读出顺序。
数据管理器23也以同样的方式确定接下来的数据DB、DC、...中的每一个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如图13D所示,在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中,第一分数据DA1至分数据DA6的储存位置从盘的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而分数据DA6至最后分数据DA7的储存位置从盘的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分数据DA6储存于最内周边侧。
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硬盘驱动器1能够大大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读出所有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B、...的分数据的可能性。
然后,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数据管理器23按相应的读出顺序依次读取数据DA、DB、DC、...,将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重新排列成它们的再现顺序,并将它们作为数据DA、DB、DC、...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图7).
如上所述,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数据管理器23能够经由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连续地输出AV数据D5。
与实施例1中的情况相同,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用数据读出过程RT1(图9)指定硬盘驱动器1上的数据的LBA,从而读取数据。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数据管理器23用图14显示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5代替了步骤SP3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来确定读出顺序。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相应于AV数据D5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40开始该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5。在步骤SP41处,它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分数据(图13A)重新排列成LBA降序(图13B),以此顺序确定为位置顺序。
接着,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42,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以确定第三部分读出顺序。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43,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以确定第四部分读出顺序(图13C)。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44,将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以确定读出顺序,并前进到步骤SP45,到此完成该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5。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确定读出顺序。
至于分数据的记录顺序,类似于分数据的上述读出顺序,图13A中显示的数据DA被分成DA1至DA8,而正常顺序是DA1、DA2、...、DA8。
数据管理器23首先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以确定一个位置顺序,如图13B所示。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本例中为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的顺序),以确定第三部分记录顺序,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本例中为第八、第六、第四、第二的顺序),以确定第四部分记录顺序,如图13C所示。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以确定记录顺序。
此外,数据管理器23也以同样的方式确定接下来的数据DB、DC、...中的每一个的分数据的记录顺序。
此时,在按记录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中,类似于读出顺序的情况,第一分数据DA1至分数据DA6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而分数据DA6至最后分数据DA7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分数据DA6记录于最内周边侧(图13D)。
因此,正如第一实施例,硬盘驱动器1能够大大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记录所有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分数据的可能性。
而且,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数据管理器23能够在硬盘驱动器1上按相应的记录顺序记录数据DA和接下来的数据DB、DC、...,由此使得连续记录AV数据D1成为可能。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用数据记录过程RT3(图11)指定硬盘驱动器1中的LBA来记录数据。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数据管理器23用图15中显示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6取代步骤SP23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来确定记录顺序。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储存AV数据D1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50开始该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6。在步骤SP51处,它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分数据(图13A)重新排列成LBA降序(图13B),以此确定为一个位置顺序。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52,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以确定第三部分记录顺序,再前进到步骤S53,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以确定第四部分记录顺序(图13C)。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54,将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以确定记录顺序,并前进到步骤SP55,到此完成该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6。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确定记录顺序。
根据上述构造,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D5的一个再现命令C6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获得关于将要读取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LBA信息,如将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按LBA降序的排列确定为一个位置顺序(图13B),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来确定第三部分读出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来确定第四部分读出顺序(图13C),确定读出顺序以使得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并接着如第一实例中的情况,获得按照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并将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重新排列成再现顺序。
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数据管理器23能够提高在时隙TS内读取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并能够大大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读取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所有分数据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一个AV数据D1的记录命令C1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获取将要记录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的LBA信息,如将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按照LBA降序的排列确定为一个位置顺序,(图13B),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以确定一个第三部分记录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以确定一个第四部分记录顺序(图13C),确定记录顺序,以使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接着如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按记录顺序记录分数据DA1至DA8。
因此,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数据管理器23能够提高在时隙TS内记录数据DA的所有分数据DA1至DA8的可能性,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记录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所有分数据的可能性。
而且,相比于第一实施例(图8),数据管理器23能够交替设置按LBA降序(也即位置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8,正如按第三部分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和按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因此,能够确定这样一种读出顺序(记录顺序),它在各分数据之间的所有寻址距离更加接近,由此进一步减少长轨道寻址操作的次数。
根据上述构造,数据管理器23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排列成LBA降序,以此确定为一个位置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来确定第三部分读出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确定第四部分读出顺序,确定读出顺序以使得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因此,对于按读出顺序连续读取分数据DA1至DA8以及下一分数据DB1,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能够明显缩短寻址距离,使得寻址时间也缩短。这能够显著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读取所有数据DA和接下来的数据DB、DC、...的可能性。
而且,数据管理器2 3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8排列成LBA降序,以此确定为一个位置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降序来确定第三部分记录顺序,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码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升序确定第四部分记录顺序,确定记录顺序以使得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因此,对于按记录顺序连续记录分数据DA1至DA8以及下一分数据DB1,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能够明显缩短寻址距离,使得寻址时间也缩短。这能够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记录所有数据DA和接下来的数据DB、...的可能性。
(3)第三实施例图16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分数据的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除了如何确定读出顺序和记录顺序外,该第三实施例具有和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图8)。
对于分数据的读出顺序,如图16A所示,连续的第一和第二数据分别被分成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并且它们的再现顺序是按照DA1至DA4以及DB1至DB4的顺序。
如图16B所示,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数据管理器23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读出顺序,并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数据管理器23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读出顺序。
而且,数据管理器23以相同的方式为接下来的每两段数据DC、...确定一个读出顺序(图4C)。
此时,如图16C所示,在读出顺序中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中,第一分数据DA1至最后分数据DA3的储存位置在盘上从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另外,在读出顺序中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中,第一分数据DB1至最后分数据DB4的储存位置在盘上从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
因此,当硬盘驱动器1连续读取第一数据DA和第二数据DB时(也就是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如图6中显示的情况,在每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能够至少减少到盘4的径向上的单程距离(one-way),使得寻址时间减少。这能显著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读取所有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的可能性。
而且,不同于图6的情况,当硬盘驱动器1在第一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3之后读取第二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时,因为分数据DB1和DA3的储存位置都位于盘的内周边侧,所以能够实现短的寻址距离L6和短的寻址时间T6。此外,当在第二数据DB的最后分数据DB4之后读取数据DC的第一分数据DC1时,因为分数据DC1和DB4的储存位置都位于盘的外周边侧,所以能够实现短的寻址距离L7和短的寻址时间T7。因此,与图6的情况相比,显著减少了长轨道寻址操作的可能性,并同时显著减少了对寻址操作进行重试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少总的寻址时间。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将分数据DA1至DA4和DB1至DB4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C、...的分数据从读出顺序重新排列成再现顺序,并将它们连续地发送到音-像编码/解码处理器24(图7)。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从硬盘驱动器1连续地读取连续数据DA、DB、DC、...。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相同,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用数据读出过程RT1(图9)指定硬盘驱动器1上的数据的LBA,从而读取数据。而在第三实施例中,数据管理器23用图17显示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7代替了步骤SP3的读出顺序确定过程,来确定读出顺序。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相应于AV数据D5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60开始该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7。在步骤SP61处,数据管理器23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该顺序为第五部分读出顺序(图16B)。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62,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该顺序为第六部分读出顺序(图16B)。并接着前进到步骤SP63,到此完成该读出顺序确定过程RT7。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确定读出顺序。
另一方面,至于分数据的记录顺序,类似于分数据的上述读出顺序,连续的第一和第二数据分别被分成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并且它们的记录顺序是按照DA1至DA4以及DB1至DB4的顺序(图16A)。
如图16B所示,数据管理器23首先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此顺序为一个第五部分记录顺序,并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此顺序为一个第六部分记录顺序。
而且,数据管理器23以相同的方式为接下来的每两段数据DC、...确定一个记录顺序(图4C)。
此时,如图16C所示,在记录顺序中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中,第一分数据DA1至最后分数据DA3的记录位置在盘上从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另外,在记录顺序中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中,第一分数据DB1至最后分数据DB4的记录位置在盘上从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
因此,当硬盘驱动器1连续记录第一数据DA和第二数据DB时(也就是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如图6中显示的情况,在每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能够至少减少至盘4的径向上的单程距离,使得寻址时间减少。这能显著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记录所有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的可能性。
而且,不同于图6的情况,当硬盘驱动器1在第一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3之后记录第二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时,因为分数据DB1和DA3都将记录于盘的内周边侧,所以能够实现短的寻址距离L6和短的寻址时间T6。此外,当在第二数据DB的最后分数据DB4之后记录数据DC的第一分数据DC1时,因为分数据DC1和DB4都将记录于盘的外周边侧,所以能够实现短的寻址距离L7和短的寻址时间T7。因此,特别地,与图6的情况相比,显著减少了长轨道寻址操作的可能性,并同时显著减少了对寻址操作进行重试的可能性,由此使得总寻址时间减少。
然后,数据管理器23在硬盘驱动器1上依次记录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以及接下来的数据DC、...的分数据。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况相同,视频伺服系统1的数据管理器23用数据记录过程RT3(图11)指定硬盘驱动器1上的数据的LBA,从而记录数据。而在第三实施例中,数据管理器23用图18显示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8代替了步骤SP23的记录顺序确定过程,来确定记录顺序。
当数据管理器23获得储存的AV数据D1的文件的分数据的LBA信息时,它从步骤SP70开始该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8。在步骤SP71处,数据管理器23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重新排列成LBA降序,并确定该顺序为第五部分记录顺序(图16B)。
接着,数据管理器23前进到步骤SP72,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重新排列成LBA升序,并确定该顺序为第六部分记录顺序(图16B),并接着前进到步骤SP73,到此完成该记录顺序确定过程RT8。
如上所述,数据管理器23基于分数据的LBA确定记录顺序。
根据上述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D5的一个再现命令C6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获得关于将要读取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和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的LBA信息,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一第五部分读出顺序,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一第六部分读出顺序(图16B),按照它们的读出顺序读取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并将按读出顺序排列的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重新排列成相应的再现顺序。
因此,在读出顺序中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中,第一分数据DA1至最后分数据DA3的储存位置在盘上从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另外,在读出顺序中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中,第一分数据DB1至最后分数据DB4的储存位置在盘上从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图16C)。因此,在读取第一数据DA和第二数据DB的情况下(也就是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在每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能够至少减少到盘4的径向上的单程距离。另外,第一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3和第二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的储存位置都在盘的内周边侧上。并且,第二数据DB的最后分数据DB4和第三数据DC的第一分数据DC1的存储位置都在盘的外周边侧上。这缩短了在它们的时隙TS之间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和寻址时间,由此显著提高在相应时隙TS内读取所有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的可能性。
而且,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当视频伺服系统10的数据管理器23从CPU20接收到AV数据D1的记录命令C1A时,它从文件管理器21得到将要储存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以及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的文件的LBA信息,通过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降序,来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记录顺序,通过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重新排列成LBA升序,来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记录顺序(图16B),并按它们的记录顺序在硬盘驱动器1上记录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
因此,在按记录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中,第一分数据DA1至最后分数据DA3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外周边侧向内周边侧依次排列。在按记录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中,第一分数据DB1至最后分数据DB4的记录位置从盘的内周边侧向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图16C)。这就使当记录第一数据DA和第二数据DB(即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时,在每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至少减少到盘4的径向上的单程距离(one-way)。而且,第一数据DA的最后分数据DA3和第二数据DB的第一分数据DB1都记录在盘的内周边侧上,并且第二数据DB的最后分数据DB4和第三数据DC的第一分数据DC1都记录在盘的外周边侧上。这能够缩短在它们的时隙TS之间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和寻址时间,由此使得在相应的时隙TS内记录所有的分数据DA1至DA4以及DB1至DB4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而且,相比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其中在一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最长是在盘的径向上的一个来回,而在第三实施例中,数据管理器23能够将寻址距离缩短到从盘的最内周边至最外周边的单程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总寻址时间。
根据上述配置,数据管理器23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一第五部分读出顺序,通过将按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一第六部分读出顺序。当按照相应的读出顺序连续读取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以及下一分数据DC1时,这能显著缩短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和寻址时间,由此使得在相应的时隙TS内读取所有的数据DA、DB、DC、...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而且,数据管理器23通过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一数据DA的分数据DA1至DA4重新排列成LBA降序,确定一第五部分记录顺序,通过将按正常顺序排列的第二数据DB的分数据DB1至DB4重新排列成LBA升序,确定一第六部分记录顺序。当按照相应的记录顺序连续记录分数据DA1至DA4、DB1至DB4以及下一分数据DC1时,这能显著缩短硬盘驱动器1的磁头元件5的寻址距离和寻址时间,由此使得在相应的时隙TS内记录所有的数据DA、DB和接下来的数据DC、...的可能性显著提高。
(4)其它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中,分数据的读出顺序(记录顺序)是基于LBA确定的。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使用轨道TR的号码和扇区SC的号码,只要硬盘驱动器1的盘4的径向上的分数据的位置能够相互比较。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按读出顺序(或记录顺序)排列的盘上的分数据的位置是在一个时隙内(第一和第二实施例)或者两个时隙内(第三实施例)按照“盘的外周边侧”、“盘的内周边侧”、“盘的外周边侧”这样的顺序依次排列的。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此位置也能按照“盘的内周边侧”、“盘的外周边侧”、“盘的内周边侧”这样的顺序依次排列,或者按照“盘的内与外周边侧之间的中间部分(此后称之为盘中间部分)”、“盘的外周边侧”、“盘的内周边侧”、“盘中间部分”这样的顺序排列,只要能够使在一个时隙TS内磁头元件5的总寻址距离为盘的径向上的一个来回或更短,且在盘的径向上相互邻近的分数据能够在整个时隙TS内连续读取(记录)。
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数据被分为第一组GP1和第二组GP2,并使之具有相同的分数据数目,即四个分数据(图8)。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数目,比如第一组GP1具有五个分数据,而第二组GP2具有三个分数据。
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从视频伺服系统10的硬盘驱动器1读取(或记录)数据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它也能应用于从各种类型可以安装于通用计算机、服务器或网络导航系统的硬盘驱动器中读取(或记录)数据的情况。
再者,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于硬盘驱动器1。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它也能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随机访问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和记录装置,比如致密盘-只读存储(CD-ROM)驱动器和数字通用盘(DVD)驱动器。
本发明也能应用于除视频伺服系统外的通用的计算机硬盘。
上面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行各种变化和改进,因此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覆盖了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的这些变化和改进。
权利要求
1.一种再现装置,其用于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再现命令,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从一个盘中再现已被分成预定的大小的数据,该再现装置包括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读出顺序,以便于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能够被连续地再现,该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组成由外部指定的数据;拾取头位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以便按照由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确定的读出顺序,连续地再现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以及重新排列装置,用于将经由拾取头从盘再现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基于再现命令的校正再现顺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现装置,其中该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第一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使按校正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至预定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确定一个第二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使按校正再现顺序排列的下一编号至最后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排列;以及确定读出顺序,以便使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或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二部分读出顺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现装置,其中所述的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位置顺序,以便使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在盘的径向上、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下降顺序或上升顺序,来确定一个第三部分读出顺序;并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上升顺序或下降顺序,来确定一个第四部分读出顺序;并且确定读出顺序,使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或第三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四部分读出顺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现装置,其中该再现命令是一个连续再现第一和第二数据的再现命令;且该读出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一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存储位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并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二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存储位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排列;并且确定读出顺序,以便使第六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五部分读出顺序。
5.一种再现方法,其用于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再现命令,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从一个盘中再现被分成预定的大小的数据,该再现方法包括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读出顺序的第一步骤,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能够被连续地再现,该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组成由外部指定的数据;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的第二步骤,以便于按照所确定的读出顺序,依次再现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以及基于再现命令的校正再现顺序,将经由拾取头从盘中再现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并输出的第三步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现方法,其中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第一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使按校正再现顺序排列的第一至预定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确定一个第二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使按校正再现顺序排列的下一编号至最后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排列;以及确定读出顺序,以便使第二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或第一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二部分读出顺序。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现方法,其中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位置顺序,以便使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储存位置在盘的径向上、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下降顺序或上升顺序,以确定一个第三部分读出顺序;以及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上升顺序或下降顺序,以确定一个第四部分读出顺序;以及确定读出顺序,以便使第四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读出顺序、或第三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四部分读出顺序。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再现方法,其中该再现命令是一个连续再现第一和第二数据的再现命令;且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一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存储位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排列;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读出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二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存储位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排列;以及确定读出顺序,以便使第六部分读出顺序接着第五部分读出顺序。
9.一种记录装置,其用于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记录命令,将由外部给出的数据分成预定的大小,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向一个盘中记录数据,该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顺序确定装置,用于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记录顺序,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能够被连续地记录;以及拾取头位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以便于按照记录顺序连续地记录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记录装置,其中该记录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第一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使第一至预定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确定一个第二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使下一编号至最后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定位;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二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或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二部分记录顺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记录装置,其中该记录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位置顺序,以便使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在盘的径向上、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下降顺序或上升顺序,以确定一个第三部分记录顺序;以及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上升顺序或下降顺序,以确定一个第四部分记录顺序;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或第三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四部分记录顺序。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记录装置,其中该记录命令是一个连续再现第一和第二数据的记录命令;且该记录顺序确定装置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一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二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定位;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六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五部分记录顺序。
13.一种记录方法,其用于响应于来自外部的一个记录命令,将由外部给出的数据分成预定的大小,伴随着一个拾取头在盘的旋转的径向上移动而向一个盘中记录数据,该记录方法包括确定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的记录顺序的第一步骤,以便于在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来回一次的期间内,所有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能够被连续地记录;以及控制拾取头在盘的径向上的位置的第二步骤,以便于按照记录顺序连续地记录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记录方法,其中,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第一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使第一至预定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确定一个第二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使下一编号至最后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定位;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二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或第一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二部分记录顺序。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记录方法,其中,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位置顺序,以便使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在盘的径向上、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奇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下降顺序或上升顺序,以确定一个第三部分记录顺序;以及通过将按位置顺序排列的偶数编号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重新排列成一个上升顺序或下降顺序,以确定一个第四部分记录顺序;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四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三部分记录顺序、或第三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四部分记录顺序。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记录方法,其中,该记录命令是一个连续再现第一和第二数据的记录命令;且在第一步骤中,确定一个第五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一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依次定位;确定一个第六部分记录顺序,以便于组成第二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从盘的最内周边侧向最外周边侧或从盘的最外周边侧向最内周边侧依次定位;以及确定记录顺序,以便使第六部分记录顺序接着第五部分记录顺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再现设备及记录设备,能够减少连续读出和记录多个数据的时间。特别是确定组成由外部的再现命令指定数据的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读出顺序,以便当拾取头中一盘径向上往返一次时能够连续再现所有所述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控制所述拾取头中所述盘的径向上的位置,以便按照所述读出顺序连续再现所述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根据再现命令重新按照校正再现顺序排列并输出在所述盘上经所述拾取头再现的所述具有规定大小的数据。
文档编号G11B27/10GK1591655SQ200410085660
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0日
发明者浅野隆一, 中川真悟, 本桥薰, 粥川义明, 油谷聪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文档序号 :
【 6753817 】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隆一,中川真悟,本桥薰,粥川义明,油谷聪
技术所有人:索尼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技术研发人员:浅野隆一,中川真悟,本桥薰,粥川义明,油谷聪
技术所有人:索尼株式会社
备 注:该技术已申请专利,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声 明 :此信息收集于网络,如果你是此专利的发明人不想本网站收录此信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